蘇案三人,送溫暖給鄭性澤
死刑犯冤獄
2012-08-29
- 第819期
死刑犯冤獄
撰文/張娟芬
-
這是一件密室殺人案:十人小包廂裡,發生了警匪槍戰。帶頭攻堅的警察蘇憲丕身中三槍,英勇殉職。到底誰殺了蘇憲丕?凶器當場查獲,嫌疑犯是包廂內的七個人,全數落網。沒想到,這樣的一個案子,關鍵的開槍者死了,在疑點重重下,卻判了在場的鄭性澤死刑。
編按:獨立記者張娟芬自二○○三年開始,研究台灣被判死刑的冤獄案件,其中,發生在○二年的這起「鄭性澤案」充滿疑點。此案目前仍在爭取再審,《今周刊》特邀張娟芬現身報導這起「懸案」,盼能引起各界的討論與關注。
案子發生在○二年一月五日深夜,第一現場在台中豐原「十三姨KTV」的包廂裡,最關鍵的人是羅武雄。那天他喝醉了,在包廂裡對著天花板開槍,又對著桌上的一支高粱酒瓶開槍。於是KTV的員工報警,警察很快趕到。
警方自包廂外展開攻堅,一陣激烈槍戰後,員警蘇憲丕身中三槍,送醫不治;羅武雄身中兩槍,當場氣絕。從蘇姓員警中彈的傷口可以判斷,槍手從正前方向他開槍。
照現場座位來看,最有嫌疑的人就是羅武雄。可是法官的確定判決卻認為,坐在包廂另一側的鄭性澤在槍戰中離開位置,朝蘇憲丕開槍。鄭性澤被判死刑。
-
2012-08-29- 第819期
- 死刑犯冤獄
- 撰文/張娟芬
-
這是一件密室殺人案:十人小包廂裡,發生了警匪槍戰。帶頭攻堅的警察蘇憲丕身中三槍,英勇殉職。到底誰殺了蘇憲丕?凶器當場查獲,嫌疑犯是包廂內的七個人,全數落網。沒想到,這樣的一個案子,關鍵的開槍者死了,在疑點重重下,卻判了在場的鄭性澤死刑。
編按:獨立記者張娟芬自二○○三年開始,研究台灣被判死刑的冤獄案件,其中,發生在○二年的這起「鄭性澤案」充滿疑點。此案目前仍在爭取再審,《今周刊》特邀張娟芬現身報導這起「懸案」,盼能引起各界的討論與關注。
案子發生在○二年一月五日深夜,第一現場在台中豐原「十三姨KTV」的包廂裡,最關鍵的人是羅武雄。那天他喝醉了,在包廂裡對著天花板開槍,又對著桌上的一支高粱酒瓶開槍。於是KTV的員工報警,警察很快趕到。
警方自包廂外展開攻堅,一陣激烈槍戰後,員警蘇憲丕身中三槍,送醫不治;羅武雄身中兩槍,當場氣絕。從蘇姓員警中彈的傷口可以判斷,槍手從正前方向他開槍。
照現場座位來看,最有嫌疑的人就是羅武雄。可是法官的確定判決卻認為,坐在包廂另一側的鄭性澤在槍戰中離開位置,朝蘇憲丕開槍。鄭性澤被判死刑。
再審鄭案,重啟死刑討論
再審鄭案,重啟死刑討論
⊙蔣思彬
我支持死刑,死刑是對加害人的報復,而報復是承認加害人的人性並課以相符責任,如此,才能平等對待加害與受害雙方,而求得公平正義。然而,依據廢死聯盟所提供的資訊,我主張鄭性澤一案確有必要再審,而死刑的存廢值得再討論。
鄭案可能牽涉警方不當刑求,其自白應不具證據力,且缺乏直接證據證明鄭殺人,但法院卻依據自由心證、鄭的自白與相關證據判決鄭死刑。江國慶案的前車之鑑猶在,豈能眼看鄭成為江國慶第二?因此,我要求法院必須重新審理鄭案!
鄭案揭櫫台灣司法制度的問題,從警方基層辦案的品質,到部分法官劣質的判決,自然使人不放心台灣的死刑判決,深怕冤案又落在哪一個倒楣鬼頭上,使司法威信與公平正義蕩然無存。因此有人主張,我們可能無法正確區分特定個案是否為誤判,為了避免錯殺應廢除死刑。然而,若考察個別案例,並非每樁案例都如鄭性澤一案,涉及刑求與缺乏直接證據,某些個案反倒是罪證確鑿,則誤判論所預設的懷疑論難以成立,難以證成廢除死刑。然而,鑒於台灣目前有缺陷的司法制度,未必不能證成。
因此,支持死刑者,必須提出更多的司改的配套方案,改善司法品質以降低誤判的可能。否則,必須接受廢死的論證,在台灣廢除死刑。
*本文刊登於《廢話電子報》第十四期
訂閱:
文章 (Atom)
0 comments: